【内容提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侵略斗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抗日战争的胜利,离不开伟大的抗战精神,抗战精神所承载的内涵和现实价值,又为我们加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精神动力。本文着眼共筑中国梦,首先分析了抗战精神的具体内涵,它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团结精神,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自强精神,威武不屈、血战到底的献身精神。然后从国家改革发展和稳定、核心价值观形成、实现中国梦三方面阐述了抗战精神的现实价值。最后对如何弘扬抗战精神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勿忘历史,利于振奋精神;以史为鉴,践行“四个全面”;珍视历史,增强道路自信。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爆发时间最早、历时最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侵略斗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光辉范例。70年前贫穷、落后的中国人民战胜了貌似强大的日本侵略者,取得了近百年以来第一次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孕育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抗战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是正义的胜利,更是伟大抗战精神的胜利!
一、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
抗战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时代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伟大斗争实践的精神结晶。抗战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具体而言,可概括为: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九一八事变,点燃了白山黑水的抗日烽火,“誓死不当亡国奴”成为东北人民以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呐喊。七七事变后,学生离开了书桌,农民放下了锄头,工人放下了铁锤,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国难当头,所有中华儿女,包括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团体、爱国人士、少数民族、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侨,在中华民族命系一线的危难时刻,自觉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乃至最宝贵的生命,践行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铮铮誓言!冯汉英就是抗日英雄宝鸡人的代表,1938年春,冯汉英任九十八军一六九师一0一团团长,率团驻防山西太岳山区阳城东西峪一带。时九十八军受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指挥。在八路军的影响下,冯汉英整顿军纪,严明赏罚,士兵作战不甘落后,奋勇冲锋,该团战斗力大增,为九十八军长胜团。还有抗联将军杨靖宇,抗联干部赵一曼,儿童团员王二小等等,不论男女老幼,爱国情怀是他们的共同品质。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群体意识,是全民族共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从爱家、爱乡到爱国,千百年来的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概括。
2、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团结精神。全面抗战初期,中华民族面对的侵略者比历史上任何一次都更为强大:日本钢产量580万吨,中国仅为4万吨;日本生产飞机1580架、坦克330辆,中国为零。侵略者每到一处就实行“三光”政策:“杀光、烧光、抢光”。血流成河,惨不忍睹!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海内外华胄“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四万万众,坚决抵抗”。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特别是已经对峙十年之久的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共赴国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华民族素有深厚的凝聚力和强大的向心力,面对凶残的日本法西斯,海内外炎黄子孙形成了空前的民族团结和全民抗战的局面,从而使中华民族能够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持久抗战,直至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3、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自强精神。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表现出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出抗日战争的艰苦性和持久性,揭示了侵略者必然失败的本质,正确预测了这场战争的进程,得出最后的胜利必将属于中国这一鼓舞人心的科学结论。《论持久战》是中华民族顽强意志和必胜信念的高度体现,它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为取得抗战胜利提供了精神动力。战争,从来都是意志、精神与信念的较量。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面对不可一世的日本法西斯,中华儿女从没有被吓倒、压倒。东北抗日联军在极为困苦的条件下,坚持着艰苦卓绝的斗争,与数十倍于己的日寇长期周旋,牵制了大量日军。他们靠的是什么?首先靠的就是顽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共产党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一度出现极为困难的局面,但根据地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展大生产运动,开展“反扫荡”、“反蚕食”的人民游击战争,创造了伏击战、破袭战、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战法,终于战胜困难,度过难关,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4、威武不屈、血战到底的献身精神。毛泽东曾自豪地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一语概括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崇高气节。这种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在抗日战争的每一个阶段,在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场景和生动表现。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抗日人民武装以及抗日民众,浴血奋战14年,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平型关大捷彻底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战胜日寇的士气,八路军战士马宝玉等5人为掩护主力安全转移,将日军吸引到狼牙山,子弹、手榴弹全部用光了,就用石头砸,最后英勇跳崖;抗联的8名女战士,在掩护主力撤退后被敌人包围,她们不甘被俘,手挽着手沉入乌斯浑河。东北抗联领导人杨靖宇在战斗牺牲后,敌人剖开他的腹部,发现胃中只有草、棉絮和树皮。残暴的日寇也不得不惊叹,中国竟有如此英勇不屈的人。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一批抗日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 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日联军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威武不屈、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二、抗战精神的现实价值
民族凝聚力是“抗战精神”的核心。当年,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其后,从解放战争到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又战胜了无数的曲折和困难,而蕴含于其中的伟大力量,正是对抗战精神的继承。如今,抗战精神依然充满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是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征程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
1、抗战精神是国家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基础。民族团结是抗战精神的精髓。抗战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分裂的民族是容易遭受外侮的民族。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就是利用了中国内部的分裂状况。日本何以在九一八事变后能够轻易占领中国东北,何以能够很快地把侵略势力扩张到华北,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中国那时正处在严重的民族分裂状态。抗战的历史经验同样告诉我们,一个团结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是我们战胜一切敌人的必要条件。我们正在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这迫切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精诚团结,共同奋斗,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才能在稳定中促发展,在发展中深化改革,这正是在新时期对抗战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2、抗战精神是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资源。抗战精神是抗战时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具体表现。抗战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必须继承抗战精神。建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抗战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抗战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抗战精神是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思想资源、历史资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3个层面24个字,这3个层面与抗战精神之间有一种历史的连惯性。当前的文化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尤其是抗战精神发展的一种凝结、一种提升。
3、抗战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历史无言,精神不朽。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伟大的抗战精神,为民族精神注入新的元素和更为丰富的内涵。不忘国耻的中国人在这70年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了一个又一个新高潮。因为伟大的抗战精神昭告我们:万众一心,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敢于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不仅能击败任何外来侵略,而且必将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永远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铭记抗战精神,实现复兴梦想
回顾中国人民抗战史实,放眼当今世界现实,我们更深切地认识到,只有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才能防止历史的悲剧重演。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的可靠保障。
1、勿忘历史,利于振奋精神。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就是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振奋精神、开创未来,肩负起历史重任,更加奋发有为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抗日战争时期孕育和形成的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的锤炼和升华,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宝库。如今,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精神力量的作用也愈加凸显。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大环境,面对阴霾笼罩的经济局势,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如何以更大智慧与勇气迈向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的征途?党还面临执政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反腐败斗争还处于“减少存量、遏制增量”阶段,作风建设也还在路上,我们还面临一系列危机。越是面临危机的时候越需要精神的指引,越是思想彷徨的时候越需要精神的支撑。一个人是不能没有精神的,一个国家和民族更不能没有精神;没有人的精神来照亮征途、指引方向,就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离梦想越近,就越需要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越需要持续激发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2、以史为鉴,践行“四个全面”。当今战火硝烟早已散尽,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业已完成,但民族复兴依然任重道远。“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为了民族振兴,习近平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思想,这“四个全面”的新思想,既有发展目标,又有实现目标的重大措施。它既体现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根本方略,又给民族振兴指明了方向。我们重温抗战血与火的悲壮历史,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抗战精神,就要以实际行动践行“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目标,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这是对抗战精神最好的继承和发扬。
3、珍视历史,增强道路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我们不仅在物质上富裕起来,也要在精神上强大起来。因此。每一个国人都应当时刻铭记抗战历史,发扬并传承抗战精神,惟有如此,伟大的抗战精神才能升华为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中华民族才有希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开放30多年开辟的富强之路,复兴之路,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唯一正确道路,走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发扬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梦想的必然选择。在世界局势动荡、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各种矛盾激化的如今,增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发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势必在每一个国人心中燃起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
(作者为宝鸡市金台区文化广电局副局长、金台区文化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