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虎生:试论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贡献

来源:  时间: 2015-09-02  阅读量:

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和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夺取抗战胜利提供了基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对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战略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战中身先士卒,无所畏惧,不怕流血牺牲,支撑起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中国抗日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世人对这场战争的关注经久不衰。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点赞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贡献,对于我们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和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夺取抗战胜利提供了基本保证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列强瓜分下,中国社会彻底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状态,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悲惨状态。作为世界列强之一的日本,对华虎视眈眈,企图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驻中国东北的侵略军---关东军自行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军队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此后短短的四个多月时间,中国东北三省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落入日军手中。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1932年1月28日,日军侵略上海,加快侵华步伐。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

  中国共产党顺应人民意愿,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名义多次发表宣言、作出决议,号召工农红军和被压迫民众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1933年,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朱德等名义发表宣言,表示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愿在抗日、民主等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在年底召开的瓦窑堡会议上,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会后,中共中央进一步加强了同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第十七路军联系,促进了两军团结合作。从1936年上半年开始,红军同东北军、第十七路军之间停止了敌对状态,还开展了对新疆都办盛世才、国民党甘肃省政府主席于学忠、宁夏当局马鸿逵、马鸿宾和驻守陕北的国民党84师师长高桂滋等地方实力派的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到1936年冬,西北地区初步形成了共同抗日的局面,推动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同时,中国共产党纠正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的错误,转变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斗争策略,广泛团结社会力量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联络西北地区以外的国民党地方实力派联共抗日,争取国民党最高当局联合抗日。到1936年12月以前,中国共产党与晋、绥、察、冀、滇、桂、川、新、甘、陕等省的地方实力派已初步建立了联系,为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军人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兵谏”蒋介石联共抗日。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大义出发,协助张学良、杨虎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结束了十年内战局面,初步实现了国内和平。使国共联合抗日大势不可逆转。

  为了早日实现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主动做出积极而有原则的重大让步,1937年2月,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保证在国民党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等前提下,停止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武装暴动。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事实上接受了共产党倡导的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政策。卢沟桥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全国抗战形势的推动下,1937年8月,国民党政府发布了将陕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翌日,蒋介石发表了实际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庐山谈话。至此,由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终于形成。

  国民党至始至终没有放弃反共反人民的立场,制定和实施“溶共”、“防共”和“限共”方针,在战略相持阶段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企图削弱和消灭共产党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坚持有联合又斗争的方针,以斗争求团结,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击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避免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破裂,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卖国贼。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和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夺取抗战胜利提供了基本保证。

  二、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对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战略指导作用

  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都投身于抗战,但在如何抗战问题上,在如何争取抗战胜利问题上,国共两党存在着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在要不要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加抗战问题上,国民党不愿发动群众,实行的是单纯由政府和军队包办的片面抗战路线。1938年3月底4月初,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在坚持抗战和开放民主方面,接受了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一些合理要求,但在发动抗日民主运动方面,却加了不少限制。与国民党截然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根本利益,提出了一条全面的抗战路线。1937年7月,毛泽东在《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中提出了一整套关于抗战的具体方法,其中核心的一点就是“全国人民的总动员”。中国共产党主张开放民主,改善民生,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实行全体人民参加战争、支援战争的全面抗战路线,亦即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只有实行这样的路线,才能引导中国的抗战取得最后胜利,使这个胜利成为人民的胜利。193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洛川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提出现阶段党的中心任务就是要把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会议认为,国民党实行的片面的抗战路线包含着极大的危险性,必然招致严重的失败。历史已经证明,国民党坚持片面的抗战路线,虽然在一些战役上取得了胜利,但总体上败仗居多,牺牲惨重,给抗战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后果。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团结各民主党派,利用各种宣传文化的形式,对全国人民进行了抗日战争的政治动员,形成了全国高涨的抗战热情,为抗战提供了有形和无形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领导八路军、新四军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有力地钳制和歼灭了大量日军,逐渐成为抗击日军的主战场,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在如何争取抗战胜利问题上,也存在着不同声音,有“亡国论”的悲观论调,也有“速胜论”的盲目情绪。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的国情和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有理有据地批驳了“亡国论”,批评了“速胜论”,及时提出了必须坚持持久战的战略方针。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明确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但最后胜利属于中国。毛泽东科学地预见到中国的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同期,毛泽东还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全国抗战10个月来的新鲜经验,也总结了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初期实行单纯防御战略方针的教训,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①。针对共产党内和党外轻视游击战争战略地位的错误倾向,毛泽东在这两篇光辉著作中强调了游击战争在抗日战争全过程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指出:游击战争是人民战争的一种最生动的形式。在长期的不断削弱敌人、壮大自己的斗争中,游击军和游击战必将向正规军和运动战发展,形成为最后战胜敌人的强大战斗力量。“于是中国抗日的游击战争,就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②。毛泽东的这两篇光辉著作,科学揭示了战争发展规律,指明了夺取战争胜利的正确途径,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广大人民,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广大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三、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战中身先士卒,无所畏惧,不怕流血牺牲,支撑起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利益的坚定维护者。从九一八事变起,中国共产党就坚决主张对日抗战。中共中央先后派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赵一曼等在东北组织了由汉、满、朝鲜、蒙古、回等民族的爱国志士参加的十余支抗日游击队,在南满、东满和北满地区打击日本侵略者。1932年10月中旬的一天,周保中率军攻打宁安县城,由于守城日寇负隅顽抗,战士们久攻不克。周保中当机立断,亲率一支敢死队,奋勇冲杀,终于破城而入。刚攻进城时,他因小腿中弹倒地,但又马上站起来,振臂高呼:“冲啊!同志们快快冲啊!”。战士们深受鼓舞,似下山猛虎,杀得日寇丢刀弃枪,狼狈败退。此时,他仍然不顾伤痛,依旧指挥若定,看到残敌被打得所剩无几,缴枪投降,他才含笑倒卧在地上。无独有偶。1936年8月1日,赵一曼受伤被俘,就义前一路唱着《红旗歌》,鼓舞人民群众抗战。又一位抗日英雄杨靖宇牺牲后,残忍的日军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为之震惊。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是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1942年5月25日,八路军总部驻山西省辽县,遭到日军铁壁合围,左权指挥部队突围,不幸中弹殉国,年仅37岁。

  正是由于无数共产党人在抗战中不计生死,英勇献身,彰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先锋队性质,团结教育了人民群众,提高了党领导抗战胜利的能力。正如2005年9月,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点赞中国共产党对抗战胜利的伟大贡献,能为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真理力量和政治智慧。从历史深度看,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走向自立和复兴的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是关乎全体人民福祉的、史无前例的新的豪迈工程。抗战胜利的经验,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方法论指导。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和发展新时期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团结和凝聚社会各方、各阶层力量为之倾力奋斗;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强大的思想武器,发挥科学理论的指路明灯作用;必须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从严治党,不断提升党员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使党更好地承担起领导中华民族复兴的重任。

  (作者为中共宝鸡市渭滨区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上一篇:

下一篇: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