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地处关中腹地,是渭北革命重地,也是诸多“革命”的策源地。在辛亥革命、靖国军革命、中国共产党组织和人民政权建立及抗日战争的各个时期,在三原大地上许多仁人志士、革命先烈抛颅骨、洒热血,用生命和热血在中华大地上演绎了可歌可泣的故事,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全面抗日战争初期,时任国民党三原县县长常汉山、县保安大队副大队长杨法震、三原省立三中校长冯一航,他们在西安事变后,相继派往三原,在中共党组织领导下,为三原抗日活动的开展做了大量工作,被三原人民尊称为“抗日三长”。
抗日县长——常汉山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共产党代表、张、杨三方协议,以渭北重镇三原为核心,设立“渭北警备司令部”,以应对国民党“讨逆军”的进攻。为应对突发事件,周恩来、博古、叶剑英等同志由西安转驻三原,建立办事处。 顿时地处渭北重镇的三原成为我党处理“西安事变”的重要活动阵地。
西安事变爆发后,原国民党陕西省府瘫痪,随之省新权力机构重新组阁。由赵寿山推荐,经张、杨两将军委派,原十七路军五十一旅旅部参议常汉山任三原县县长。他到任后,安排周芝轩为县教育局长,并积极支持周芝轩在教育界秘密开展党的地下活动。为了抗日救亡运动能够在三原各学校迅速开展起来,他经常到省立三中,三原工业职业学校,三原女中向师生亲自演讲,声讨日本侵略中国的滔天罪行,宣扬张、杨将军抗日救国的主张。他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和“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为骨干力量,成立了独立于县政府之外的“抗日救亡室”,做全县抗日的动员和组织工作。同时成立三原民运会,由民运会倡导,发动、组织各界人士及三原商会会长等二十余人组成的慰问团,赴云阳等地慰问红军,受到了彭德怀、贺龙、肖克等红军领导的欢迎。同时,在县城和各镇也建立了“抗日救亡室”,深入农村开展抗日宣传,收到很好宣传效果。
1937年2月,中共陕西省委在三原建立交通处及接待室,常汉山积极支持红军总部在县城南关建立“八路军三原联络站”,并在选址、租房等方面给予协助和支持。当年初秋,党中央根据抗日局势的恶化,决定在抗日的大后方云阳一带举办“战时青年培训班”(即青训班)。常汉山积极支持冯文彬的工作,并从人力、物力、财力上,都给予了热情的帮助,促成青训班本年秋末在斗口村如期开学。同时他也模仿抗日训练班的办学方针,在三原摸底抽调全县各乡、保的进步青年及教师,分期集中在县城培训,并邀请安吴青训班的工作人员和教官,给训练班学员讲课,传授游击战术常识。同时积极支持党组织在陵前地区开展地下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支持由当地抗日青年黄子文组织的青年农民参加安吴青训班培训。在他的积极带动下,三原的许多先进青年参加了培训班,并很快走上革命道路,为抗日革命战争作出了积极贡献。
抗日队长——杨法震
杨法震,又名杨明经,陕西兴平县人。杨法震自幼学习勤奋,追求进步,中学时就阅读“五四”以来宣传新文化的书籍。1924年考入武昌中华大学,后又报考黄埔军校,成为黄埔军校第六期学员。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他挥笔疾书,痛斥蒋介石反革命罪行。在反击夏斗寅的战斗中,他英勇机智,冲锋在前。严峻的革命考验,使杨法震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为了加强17路军和驻扎在云阳、三原、富平一带红军的联络,杨虎城任命杨法震为三原保安大队副大队长。杨法震接此任务后,首先整顿了三原的地方武装,惩办了一些中伤红军,蓄意制造摩擦的恶势力。为了迎接红军南下,他亲自带领十多名士兵骑马远道相迎。专门派了一个连驻守在县城北门,并要求驻守官兵,一是见了红军要握手问好,表示欢迎;二是红军携带武器可以自由出入,不受检查;三是红军问路要热情回答引导。同时,筹备召开了欢迎红军前方总指挥彭德怀的万人大会,宣传我党政策,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三原县城到处可见“欢迎红军南下”、“国共合作,一致抗日”、“拥护张学良、杨虎城八项规定”等标语。这时的三原城里到处洋溢着抗日革命的氛围。
杨法震非常重视红军工作,当他了解到红军南下以后党中央在延安粮食、布匹、医药等方面甚为缺乏时,他便和县长常汉山多次商量,积极筹集物资支援陕北。凡红军所需要的物资,他总是挺身而出,尽力协助解决,甚至有时拿出自己的薪金为红军购买东西。有一次,杨虎城、赵寿山要他搞上百辆车的小麦援助红军,他很快筹齐并负责送往。红军在三原设立的交通站,来往运送物资通过十七路军驻地时,他都积极协助,使其安全过境并运往延安。同时,对于来自北京、上海、西安等地经过三原去延安的进步青年,遇到交通和资金困难时,他也总是设法解决。
杨法震在三原时,总是利用一切机会宣传我党的抗日方针,斥责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抗日必先剿共”的反动政策,并一再表示要带部队上前线作战。1938年7月,担任一0二团团副的杨法震奉命支援兄弟部队,阻击日寇西进。在这次战斗中除少数人突围外,大部分将士都壮烈牺牲。杨法震终因伤势过重,光荣捐躯疆场,时年仅33岁。
抗日校长—— 冯一航
冯一航,原籍陕西临潼人。西安事变后,消息很快传到三原,首先响应的是学生。此时,冯一航被省教育厅派到三原省立三中任校长,他到任后,在县长常汉山、县保卫团副团长杨法震支持下,任用了一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知识分子,其中有教务主任袁禾森,训育主任朱茂青,训育员周芝轩,教师刘继曾、魏恩民(都系三中党员),进步教师赵曼青、杨鹤、李育青、李浩民、松竹青、金素洁、雷五斋等在该校任教。他们积极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学生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在课内、课外给学生讲抗日道理,组织发展“民先队”和“西救会”等抗日进步组织,冲破了“关门办学”、“莫谈国事”之禁锢。
他在校内创办了《曙光》《春光》《先锋》《燎原》等十几种墙报、周刊,宣传抗日救国、抗战必胜的思想,揭露“发国难财”的可耻行为,批判“亡国论”“妥协论”等滥调。他积极组织学生上街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发表演说,造成了很大声势他带领学生上街下乡进行抗日宣传,全校很快出现了蓬蓬勃勃的抗日救国新高潮。三原的街头到处张贴着“联俄、联共,一致抗日!”“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拥护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八项规定”等标语。为了更进一步有组织、有领导的开展救亡运动,以三原省立三中为代表的“三原学生救国联合会”于 1937年2月成立,负责三原地区学生抗日救亡活动。在西安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下,三原的三中、女中、工职等先后组织农村工作团(队),深入农村开展救亡宣传活动。学生救国会还邀请了由上海来三原的著名爱国人士给学生做时政演说,帮助学生了解时局,认清形势,更加积极主动投身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去。
1937年3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西北青年救国代表会,三原学生救国联合会积极选派代表前往参加。会后,学生代表把党关于抗日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传达到三原学生当中,促进了三原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开展。三原各校学生联合会组织了宣传队、歌咏队,演话剧、写标语、散传单、募捐、欢送慰劳出征将士,为伤病员写信、缝被褥等。三原的学生抗日救亡运动不但在周围各县带来很大影响,还锻炼了一代青年,增长了他们的革命热情和斗志,许多青年学生很快参加了党中央在泾阳安吴堡举办的青年培训班,并积极奔赴延安,走上了革命道路。而国民党反动派则把主持三原日常工作的常汉山、维持社会治安的保安大队副队长杨法震、三原中学校长冯一航恨之入骨,称他们为“三害”,并千方百计予以加害。
在全面抗日战争进入紧要关头,红军主力改编南下。常汉山、杨发震、冯一航相继随十七路军离开三原开赴山西,投入抗日中条山前线。三原抗战初期的这三位抗日杰出“三长”,虽然在此时间不长,但他们在三原的抗日事迹至今仍为三原人民广为传诵,并被三原人民永远怀念。
(作者单位:李永斌,三原县委组织部党史研究室;尚书敏,三原县新闻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