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毛主席一行3月24日到达子长县任家山,于3月29日凌晨抵达清涧县枣林则沟村。毛主席住在村民吴增进家一排坐北朝南四孔石窑最后一孔窑洞。一路上,不少同志认为,蒋介石这次进犯延安,来势汹汹,企图凭借优势兵力和美式装备,将毛主席和党中央消灭在陕北的山沟中。因此,出于安全考虑,大家都劝毛主席离开陕北,东渡黄河,到相对比较安全的晋察冀边区去。
枣林则沟村当时只有20多户人家,距咸榆公路仅仅两华里。毛主席到达枣林则沟的当晚就召开了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朱德、刘少奇、任弼时、董必武、叶剑英、杨尚昆、陆定一等领导同志出席。会议的主题是毛主席和党中央继续留在陕北还是东渡黄河?
关于这一议题,前几天在任家山时,中央几位领导同志就同毛主席激烈争论过,最后初步达成兵分两路的思路,一部分留陕北,一部分过黄河。但是,这毕竟是攸关党中央行动的大事,必须通过党的重要会议决定。
在枣林则沟会议上,毛主席向与会同志深刻地分析了当前形势说:“我不能走,党中央最好也不能走。我们走了,党中央走了,蒋介石就会把胡宗南投到其他战场,其他战场就要增加压力。我留在陕北,拖住胡宗南,别的地方能好好地打胜仗。”毛主席还强调:“不能再调部队了,陕甘宁边区手掌大块地方,敌我双方现在就有几十万军队,群众已经负担不起。再调军队,群众就更负担不起了。”最后,毛主席斩钉截铁地说:“不打败胡宗南,决不过黄河!”
毛主席对当前形势的深刻分析和深情的话语、坚定的信心,使得与会同志茅塞顿开,深受启发。经过反复讨论,基本上都同意了毛主席的意见,并作出一个既出人意料又英明伟大的决定:毛主席和党中央留在陕北不走。同时还决定:
一、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党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各战场作战,并直接指挥西北战场作战。中央机关编为四个大队,成立一个司令部,对外称“三支队”。由任弼时任司令员,陆定一任政委,叶子龙任参谋长,廖志高任政治部主任。为了保密,给中央领导同志都分别取了代号。毛泽东的代号“李得胜”,周恩来的代号“胡必成”,任弼时的代号“史林”,陆定一的代号“郑位”。
二、以刘少奇为书记、朱德为副书记和一部分中央委员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东渡黄河,前往华北,担负中央委托的工作。
三、以叶剑英为书记、杨尚昆为副书记组成中央后方委员会,率党中央及中央军委大部分工作人员转移到晋西北统筹后方工作。
三支队下属三个大队,一大队是电台,负责通讯联络,大队长黎东汉;二大队负责情报工作,大队长胡备文;四大队是新华社,大队长范长江。三个大队共约300人。还有中央警卫团,由汪东兴领导,团长刘辉山,下辖四个连,共400余人。以上就是“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的全部人马,总共800余人。毛泽东对任弼时、陆定一、叶子龙、廖志高说:“你们四人负责一个‘政府’,管理我们八百人的‘国家’,你们必须把这个‘国家’办好。”
事后的实践证明,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决定是多么英明,这个“国家”确实办得很好,它组织严密,运转灵活,人人精明,个个强干,工作出色,效率极高。毛主席就是率领着这个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在敌人千军万马的围追堵截下自由驰骋,在人民群众的至诚至亲拥戴支持下,在艰难困苦的转移途中,在窑洞里,在马背上,成功地指挥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把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死死地嵌制在陕北的群山万壑之中,并寻机将其歼灭,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撰稿:李敬寅 统稿:汤彦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