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胜利完成的万里长征壮举,作家魏巍称之为“地球上的红飘带”,美国时代出版公司的《人类1000年》一书,把长征列为公元1000年至2000年之间,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件重要事件之一。我们党领导红军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以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谱写了中国革命史的光辉篇章,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创造了光照人类精神宇宙的长征精神。80年后的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正行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好伟大的长征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没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长征精神是我们新长征路上的精神瑰宝,是保证新长征航向的定海神针,是推动“中国号”社会主义航船在新长征路上扬帆远航的强劲动力。
一、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确立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的理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试图灭亡中国的阴谋,中国共产党发出了武装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号召, 提出团结抗日的主张, 积极组织抗日救亡运动。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却置国家和民族利益于不顾,调兵百万对各革命根据地特别是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多次“围剿”。由于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和北上抗日, 红军实行战略转移, 踏上漫漫长征路。
长征之路,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奋斗之路。长征途中,中国工农红军不仅面临着国民党反动派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而且要与异常恶劣艰险的自然环境抗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血战腊子口,红二、六军团转战乌蒙山,红四方面军激战嘉陵江;跨越空气稀薄、气候恶劣的雪山,趟过险象环生、泥沼密布的草地;冰天雪地中穿着穿着褴褛的军装, 缺粮断炊时喝雪水、吃草根,红军每前进一步都充满着艰难险阻,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与牺牲。仅从红一方面军来说,长征出发时有8.6万人,湘江战役后剩下3万人,到达陕北的红一、红三军团不足8000人,平均每走1公里,就有4名战士牺牲,他们怀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凌云壮志含笑九泉。杨成武说,在这些光荣牺牲的同志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宣传员郑金煌。他是江西人,团部党支部青年委员,只有十七岁,是一个“红小鬼”,进入草地的第四天,就一步也走不动了。他对同志们说:“我在政治上象块钢铁,但我的腿不管用”。后来,他衰弱得连马也不能骑了,第五天终于不行了。他最后一句话却是:“我知道党的路线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会胜利!” 翻越雪山时,一群冻僵的官兵遗体被埋在雪中,一名烈士的右胳膊伸出雪堆,战友们发现他手里紧紧攥着什么东西,掰开一看,竟是一枚作为党费的银元和一张亮眼的党证:“刘志海,中共正式党员,1933年3月入党。”正是共产主义的坚定的理想信念,鼓舞着红军战士的斗志,激励着红军战胜了强敌和种种艰难险阻,从中国革命的最低潮中坚强地走出来,实现了胜利会师,坚定地走到了抗日前线。正如张闻天在陕北公学的演讲中说: “中国共产党在这次长征中充分地表现出了她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牺牲奋斗与坚持到底的精神……我们那时只有一个思想,就是无论如何要克服这些困难, 要为自己的理想奋斗到底。”
红军将士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压倒了一切困难,战胜了一切敌人,谱写出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壮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长征胜利的内在动力。今天,我们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不是平坦的高速公路,也不是“愉快的乡村游”,仍然有各种艰难险阻,如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的西化、演化、分化阴谋,“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各种力图阻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论调,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多元化给主流意识形态带来的挑战,全面深化改革中存在的各种硬骨头、各种激流险滩,等等,因此,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路上,我们要继承弘扬坚定理想信念的长征精神,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只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确保新长征路的正确方向,才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多元价值取向,在全社会凝聚起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二、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是实践活动中的一种作风,又是一种精神,然而从大革命后期到遵义会议这个时期内,党的主要领导人在中国革命的许多重大问题上犯了“右”倾和“左”倾错误,脱离实际的“右”倾和“左”倾都使中国革命遭到了惨痛的损失,红军被迫长征就是王明教条主义的“左”倾错误所致。
红军长征目的地和北上抗日目标的确定,是党中央根据当时的革命形势发展实际做出的战略决策。长征初期,博古、李德的设想是到湘西同贺龙等领导的红二、六军团会合,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蒋介石调集重兵,在红军前往湘西的道路上构筑工事,张网以待。红军前往湘西,必陷重围,招致全军覆没的危险。在危机关头,在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上,毛泽东、王稼祥、张闻天、周恩来等党的领导人从实际出发,坚决否定了博古、李德的错误主张,决定在川黔边国民党力量薄弱的地区建立根据地。遵义会议上,中央根据黔北地区不利于创建苏区的实际,决定中央红军北渡长江,会合红四方面军,到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地区创建根据地。然而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中央发现那里的敌情、地形、气候、给养等条件不利于红军生存和发展,敏锐把握国内主要社会矛盾的变化,遂在中央政治局两河口会议上作出了继续北上抗日,创造川陕甘苏区的决定。之后的俄界会议上,毛泽东根据我们党肩负的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任务,改变了两河口会议的决定,确定用游击战争打通国际联系,创建新根据地。在榜罗镇会议上,毛泽东根据从报纸上及其他方面得到的关于陕北有根据地和红军活动的情况,根据最近了解到的情况,会议改变俄界会议关于接近苏联建立根据地的决定,政治局常委会正式决定前往陕北,在陕北保卫和扩大苏区。党中央从实际出发决定红军长征的战略转移方向,指挥中央红军在云贵川地区纵横驰骋,声东击西,虚实相间,取得了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胜利,打破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滇黔地区的计划,取得战略转移中的决定性胜利,并实现了最终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陕北。
遵义会议是我们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典范。“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尖锐地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实行单纯防御、在战略转移中实行逃跑主义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提出的战略战术原则;同时,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作出的。它使红军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指引下,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走向胜利。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同时为党在延安时期自觉地从理论和实践上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独立自主地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游击战方针奠定了基础。
没有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没有长征中红军进军方向的灵活变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毛泽东在党内的实际领导地位,没有一系列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的确立。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我们必须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赓续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长征精神,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新阶段,与时俱进地进行制度创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征路,是一条前无古人的道路,是一条我们从中国实际出发不断开辟发展的道路,只有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精神,把我们的一切工作与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根据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实际解决新长征道路上的问题,才能披荆斩棘、行稳致远。
三、不怕困难,敢于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红军在长征中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他们奏响了一曲穿越时空、经久不息的不怕困难、敢于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交响乐。
红军长征中面对地上有大军围追堵截,天上有飞机侦察轰炸,“狭路相逢勇者胜”,要不被敌人消灭,只有拼死斗争,消灭敌人。据不完全统计,红军长征中,经历了大约120次主要战役、战斗,共歼敌40个团,击溃敌军数百个团,击落敌机4架,缴获长短枪3万多支、轻重机枪330多挺、火炮20多门、骡马约2000匹。取得这些战绩,靠的是红军顽强拼搏,不怕牺牲和敢于献身的精神,它表现在湘江之战、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十七勇士率先抢渡惊涛骇浪的大渡河、二十二勇士舍身飞夺奇绝惊险的泸定桥、激战天险腊子口等中外闻名的重大战斗中;表现在红34师师长陈树湘在湘江战役负伤后宁肯掏腹断肠牺牲也不做俘虏,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喋血娄山关,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血洒四坡村等无数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身上;表现在红6师18团政委余秋里,在军医在毫无麻药的情况下,以一把木工锯子锯掉了他受伤感染的左臂。长征中,许多烈士临终前深情地说:“为革命而死,死而无憾。”正是红军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使红军越战越勇,成为打不烂、冲不垮、战不死的钢铁之师。毛泽东高度赞扬了红军这种革命精神,他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红军不怕困难,敢于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体现在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战胜自然界无数艰难险阻的斗争中。长征中,红军平均每天要走六七十里, 有时要走100 多里。为了抢渡金沙江和大渡河, 一昼夜冒雨在泥泞的山中急行军240里。雪山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为艰苦的历程。长征路上有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打鼓山、鹧鸪山、党岭山、折多山等多座雪山,许多雪山都在海拔4000多米以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气候恶劣,变化无常。“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翻越雪山,它挑战了人的生理极限。在缺衣断粮的雪山中,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长眠于此,他们有的滑下山谷,有的想停下来休息一下却再没能站起,有的虽然站着却成了一尊无畏的雕像,有的被深埋在雪堆中。在川西北海拔3500米至4000米的高原,由于河叉众多、排水不畅,形成大片的沼泽,在色彩绚丽的野花丛中,到处都是深不可测的泥潭,它们吞噬了无数红军战士的生命。“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红军战士在“爬过雪山就是胜利”、“走出草地就有希望”的口号鼓舞下,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雪山死神和草地恶魔。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在新长征路上,我们将会遇到无数的“雪山”“草地”要过,遇到无数的“腊子口”要翻越。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们不知还要爬多少坡、过多少坎、经历多少风风雨雨、克服多少艰难险阻。”“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中,我们必须始终铭记“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保持红军长征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敢于牺牲的精神,克服各种贪图享受、不思进取的思想,任何时候都不能涣散革命意志、消减奋斗精神,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旺盛的革命意志、高昂的革命斗志,把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开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征路,一棒一棒的接力走下去,为实现我们的梦想而不懈奋斗。
四、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
长征实现了全党的空前团结。“左”倾路线错误的执行者在处理党内矛盾时,大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严重破坏了党内民主和党的团结。遵义会议上,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从革命大局出发, 以党的团结统一为重, 没有急于批判和清算“左”倾路线在政治方面的错误,重点批判了“左”倾教条主义的军事路线,在改组中央组织领导机构时,毛泽东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在随后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中,在由张闻天接替博古在党内负总责的同时,曾经犯过“左”倾错误的博古仍然在党内担任重要职务,任总政治部代理主任。这样,遵义会议既结束了“左”倾错误在军事和组织上的领导,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及其领导地位,又维护了全党的团结统一。对于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错误,党中央和毛泽东坚持正确的原则,耐心的说服、解释、劝告与诱导,在张国焘被迫宣布取消他另立的“中共中央”后,中共中央批准成立由张国焘任书记的中共中央西北局。党的团结统一,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长征胜利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长征精神还表现在红军各部队、共产党员和红军将士,自觉服从和维护党中央的领导, 坚决执行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并肩作战, 互相支援, 密切配合。中央红军血战湘江时,担任后卫的红五军团第34师和红三军团第18团为掩护主力过江,最终全师几乎全军覆没。红二、红六军团转战湘西,红四方面军举行嘉陵江战役,与中央红军转战云贵川互相呼应,使国民党军顾此失彼,疲于奔命。广大红军官兵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生死相依,情同手足,总是把困难和危险留给自己,把方便和生的希望留给同志,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团结战斗的光辉篇章。一位司令员看到雪地里有位同志冻僵了,摸摸他穿的衣服,原来里面填的都是稻草;他生气了,让警卫员去找这个部队的供给处长,要责问他为什么用这样的衣服来糊弄部队,一位知情的同志对司令员说,你不要找了,他就是供给处长。大病初愈的毛泽东同志把担架让给伤病员; 朱德同志为了避免战士们中毒, 自己先尝野菜;彭德怀同志杀掉自己的战马, 把马肉分给战士们吃。团结就是力量,人心齐,泰山移,顾全大局、坚强的团结和严明的纪律, 使红军凝聚成钢铁一样坚强的队伍。
今天,在新的长征路上,完成“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任务,仍然要靠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大团结。对于如何实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团结,邓小平1985年3月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曾说:“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没有理想,没有纪律,就会像旧中国那样一盘散沙,那我们的革命怎么能够成功?我们的建设怎么能够成功?”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旗帜,自觉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凝心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五、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精神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主体和享有主体,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一个政党的显著标志。红军所到之处,依靠当地群众在人力、物力上的大力支持,才在二万五千里征途中,渡过一个一个的难关,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长征途中,红军在军事上处于无后方依托、非常险恶的境地,作战环境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但不论遇到多大的艰难困苦,红军始终不渝地遵守群众纪律, 对群众秋毫无犯。深夜宿营宁愿在树底下、露天场、街道上,也不打扰老百姓。红军初到黔东南地区时,有些地方的群众因受国民党反动派的欺骗和蒙蔽,以及他们对红军的不了解,也曾一度躲藏起来,把粮食等隐藏起来,使红军的生活发生困难,但红军战士严格遵守群众纪律,吃了群众的粮物,都留下条子和款项。在进入藏族地区时,遵照毛泽东的指示,红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不任意占用民房,不随意动用藏民的东西,缺粮时宁愿上山采野菜充饥。连蒋介石在给川军的电报中都说,据报朱毛红军对人民毫无骚扰,有因饿取食土中萝卜者,每取一头必置银元一枚于土中。
红军所到之处,不仅对群众财产秋毫无犯,而且宣传群众、武装群众,同各族群众真诚相待。在长征途中,红军在穿越苗、彝、藏、羌、回等1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和杂居区时,加强对部队官兵的民族政策教育,有针对性地宣传党的抗日救国方针,宣传红军的性质和任务,宣传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以提高各族人民的觉悟,激发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中央红军通过彝族区,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同彝族沽基家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结拜兄弟,得到了彝民的信任与帮助,增进了红军与少数民族群众之间的了解与团结。红军视群众的困难为自己的困难,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三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在贵州黎平,毛泽东将身上的毛衣脱下与一条被单、两袋干粮送给因冻饿倒卧路旁的老年妇女。红军战士谢益先过草地时,遇到了迷失在草地中的母子三人,他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粮袋给了这位母亲和她的孩子们;往后一到吃饭时,他就避开大家去找野菜,遇到没有野菜的地方,他就喝点凉水充饥;母子三人得救了,他自己最后却因为饥饿牺牲在茫茫草地中。
由于红军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打土豪、分田地,帮助穷苦百姓翻身解放,赢得了各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他们帮助红军筹款筹粮,烧水送饭,传递消息,掩护伤员,支援红军作战,从而保证了长征的最后胜利。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取得了伟大长征的胜利。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要牢记为人民而出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依靠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稳步迈进。
(撰稿:万生更 陕西省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红色文化基因协同创新研究中心、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教授
统稿:汤彦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