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二、红四方面军在陕西的活动

来源:  时间: 2016-10-17  阅读量:

  红二、红四方面军在陕西的活动

  

  (之一)

 

  川陕革命根据地陕南苏区的创建

  1931年11月7日,在庆祝“十月革命节”的欢乐声中,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黄安(红安)七里坪宣告成立。下辖第四军和第二十五军,兵力近3万余人。红四方面军是党缔造的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之一。

  红四方面军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工农武装割据,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道路。1930年6月下旬,鄂豫皖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河南光山县王家大湾召开,宣布成立了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至此,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形成。1932年5月12日,蒋介石在庐山召开军事会议,决定以重兵向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四次“围剿”。这次“围剿”敌共动用兵力30余万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历时两月余,终因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的领导人,特别是身为分局书记兼军委主席的张国涛估计错误,并接连在战略方针上失误,红四方面军虽进行了极其英勇的斗争,但在敌人优势兵力围追堵截的情况下虽歼敌万余人,终未能扭转战局,屡遭挫折,陷入险境,失去打破“围剿”的希望。鉴于严峻的形势,红四方面军不得不离开以大别山为中心的鄂豫皖根据地,越过平汉路向西转移,开始寻找新的生存之地。

  1932年11月初,红四方面军主力到达鄂皖陕边界邓县的南化塘,拟在鄂豫陕边界创建新的根据地。不几天,敌人追兵又至,三面进逼,在鄂豫陕边立足的计划又告落空。方面军总部遂决定经鄂陕边之陕西商南县漫川关入汉中,建立陕南根据地。

  11月5日,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从陕西商南县赵川区三官庙乡河坪村进入陕西境内。在商南县白鲁础,红四方面军摧毁了国民党地方反动政权,成立了白鲁础区苏维埃政权。之后,经陕西山阳县碾子坪、柳家洞、任岭,进入商县夜村、周磨村,11月19日,进抵商县西五十里的杨家斜。在杨家斜,鄂豫皖中央分局决定将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改称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20日,红四方面军主力进入柞水县红岩寺地区后,进行了短暂的休整。红四方面军进入陕西后,中共陕西省委于11月20日发出《为迎接红四方面军来陕宣言》,号召陕西一切劳农群众和知识分子全体动员起来,欢迎红四方面军入陕并以实际行动支援红四方面军,奉劝白军官兵拖枪投到红军队伍中去。24日,红四方面军北出秦岭。之后沿秦岭北麓的蓝田县汤峪,长安县库峪、太乙镇、子午镇、王曲,户县庞光、焦将、化羊,周至县马召镇一线一路向西转移。出秦岭后,红四方面军在西安南四十里的王曲镇击溃了陕军的阻击,重创敌一个团。在中共陕西各地组织的配合下,每到一地,红四方面军都广泛进行打土豪分粮食分财物,极大鼓舞了陕西人民的革命斗志。28日,主力进抵周至以南之马召镇附近。此时收到了中央11月27日电,要红四方面军在鄂豫陕边建立新的根据地。29日,部队冒着大雪,忍着饥饿,从辛口子出发再次翻越秦岭,沿途接连翻越9座海拔2000米以上的大山,通过老君岭、厚畛子、下佛坪、都督河、黄柏源,于12月7日抵达秦岭南麓的陕西城固县小河口镇。在小河口,中共城固县委派出的张仁俊等同志已先期到达并在此迎接。根据张仁俊等人提供的情报,并在他们的向导下,红四方面军在城固县升仙村、许家庙击溃了陕军二个团的围堵后,胜利突出秦岭峪口,顺利进入汉中。应中共陕南特委的要求,红四方面军政治部派出了十多名干部,配带120多条枪支,在升仙村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南游击队。进入陕南后,红四方面军所到之处,沿途人民群众以热腾腾的饭菜招待红军指战员,还为将士们准备了衣服和鞋袜。

  进入城固后,中共陕南特委派来联络的同志,将四川军阀混战,川北防务空虚的情况报告给了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指挥部根据上述情报和陕南当时连年歉收,群众生活焦苦的实际,决定进军入川北,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

  12月11日夜,在中共城固桃花店支部组织的数百名熟悉渡口和汉江水情的党员群众的引导下,红四方面军全军涉渡汉江。渡江后进抵城固县的上元观,西乡县廷水、私渡河一带作了短暂休整。11日佛晓,红四方面军到达城固县上元观。当日,总部机关在上元观驻地召开了党团活动分子会议,检查和总结西征中的政治工作,准备在陕南建立根据地。13日,中共陕南特委和中共城固县委召集农民协会代表和附近农民到上元观参加军民大会,聆听红四方面军首长的讲话。会后,红四方面军和陕南特委的组织下,在上元观一带开展了打土毫分田地运动。12月15日,红四方面军总部在西乡县钟家沟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正式宣布了入川的决定,确定了入川的路线和时间。

  12月17日,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从钟家沟出发踏上了入川之路。19日,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西乡向川北进军。21日到达通江两河口后,决定兵分三路夺取四川通江、南江和巴中。25日,占领了通江县城。不到一个月时间,连克南江、巴中县城,解放了通南巴大部分地区,迅速打开了川北的局面。12月29日,川陕省临时革命委员会在通江县城宣告成立,邝继勋任主席。1933年2月7日,中共川陕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通江县城举行,选举产生了中共川陕省委,袁克服任书记。中旬,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川陕省工农兵政府,熊国炳为主席。

  1930年初,川东红军游击军曾在镇坪和紫阳南区开展革命活动。1932年2月,中共陕西省委提出要“武装各地农民”,“建立部分的苏维埃政权”。以后又指示中共陕南特委创建红二十九军。中共陕南特委遵照省委指示,从1932年春即开始以各种形式红军游击队,到9月底游击队已发展到七八百人,其中陈明伦领导的西乡廷水队有八十多人,30多条枪,还建立了中共支部。10月5日晚,中共陕南特委书记陈浅伦到西乡县阳雀湾召开会议,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九军,并决定10月9日在私渡河鸡公田起义。鸡公田起义因神团道领、红二十九军游击司令张正万拖延参加而致失败。12月9日,红四方面军到达城固,陈浅伦等即与红四方面军取得联系。中共陕西省委派李艮、杜润芝、孟芳洲等领导骨干相继抵达西乡、城固边,指导中共陕南特委扩大西乡城固边新苏区和创建红二十九军。经过一段卓有成效的工作,组建了川陕边区游击队。1933年1月中旬,更名为红二十九军游击支队。2月13日,陈浅伦、李艮在西乡县私渡河主持召开军政大会,宣布红二十九军为“正式红军”,陈浅伦任军长,李艮任政委。红二十九军成立后,经历大小战斗20余次,创建了西乡、城固边游击根据地。马儿岩事变后,红四方面军派任的红二十九军政治部主任刘瑞龙(王大舜)收拢失散的200余名红二十九军官兵,进入川陕省赤北县楼房坪(今西乡境内)后,改编为隶属于红四方面军的陕南游击队。1933年5月,中共安康军特支发动安康起义,组建红三十军第一纵队,配合陕南苏区的革命斗争。1933年1月至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部队及红军巴山游击队,在紫阳、汉阴和石泉南山地区开展革命活动。

  陕南苏区是遂着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陕西党组织和陕南人民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管辖区域东起北起四川城口县城近郊,西抵嘉陵江畔,南起川北营山、渠县,北至陕南的镇巴、西乡、南郑、宁强、勉县、石泉、汉阴、紫阳,总面积4.2万余平方公里,人口约500万。川陕革命根据地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

  红四方面军长征中在陕西的活动

  1933年9月,四川军阀刘湘击败刘文辉后,开始集中力量“围剿”川陕革命根据地。从10月6日,刘湘陆续以其所属主力第二十一军为骨干,纠集在小军阀,组成六路围攻军“围剿”川陕根据地。红四方面军奋战10个月,粉碎了六路围攻。1935年1月22日,红四方面军根据清江渡会议确定的川陕甘计划和策应中央红军行动,发动了广昭战役。同日,在收悉中共中央集中全力向嘉陵江以西进攻,配合中央红军渡过长江北进四川的电示后,西北军事委员会在仓旺坝召开紧急会议,决心强渡嘉陵江,兵出陕南,以迷惑和调动敌人,意在调动嘉陵江西岸敌军,创造在苍溪南北地区渡江的有利条件,策应中央红军和红二十五军。2月初红四方面军放弃原定战役计划,主动撤出对广(元)、昭(化)包围。2月3日,红四方面军第十师和第十二师一部向宁强之敌外围发起攻击。次日,完全占领敌外围阵地,随即乘胜攻克宁强县城。2月5日,红四军、红九军、红三十军各一部,分三路从铁锁关、宁强、阳平关向东北挺进。7日,敌第四十九旅急进至勉县新铺湾并构筑工事,企图阻击红军前进。8日拂晓,红军先头部队向该敌发起攻击。9日拂晓,红军后续部队投入战斗,并以一部直趋勉县断敌退路,敌军随即溃乱,大部被歼。红军乘胜东进,占领勉县,围攻褒城县(今汉中市西北),直抵南郑(今汉中市区)。进军陕南的十余日间,红四方面军先后占领了宁强、勉县两座县城和阳平关镇,歼敌4个多团,俘敌4000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此间,在陕南党组织的领导下,广大群众积极参军参战。仅红三十军就扩大新战士1500余人。2月中旬,红四方面军回师川北,准备渡江西进,策应中央红军入川。1935年3月28日,红四方面军开始发动嘉陵江战役,分路从苍溪以南的塔子山、苍溪以北的的鸳溪口和阆中以北的涧溪口西渡嘉陵江,到4月21日,历时24天,总计歼敌12个团共计万余人,攻克县城8座,控制了东至嘉陵江、西到北川、南起梓潼、北抵川甘边界纵横二三百里的广大地区。在红四方面军主力强渡嘉陵江战役发起后,国民党军队契趁机向川陕革命根据地进攻,川陕革命根据地面临严重困难,张国焘决定撤出川陕根据地。方面军后方机关、中共川陕省委机关、第三十三军和地方武装以及部分地方干部,陆续撤到了嘉陵江以西,从此红四方面军踏上了漫漫长征路。留下的300余人,在刘子才、赵明恩带领下坚持斗争。

  1935年6月8日,红四方面军派出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先遣队攻克懋功县城,前出到懋功县城以东夹金山北麓的达维迎接中央红军。6月12日,中央红军前锋部队红4团翻越夹金山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在夹金山北麓达维会师。

  在做好北上准备工作的同时,红军总部、红四方面军总部积极开展了迎接红二、红六军团的动员和组织准备工作。1936年4月中旬,徐向前、陈昌浩派红三十二军和红四军一部,由道孚南下。16日占领东俄洛,19日逼近雅江,守敌两个团逃窜。红三十二军继而占领了西俄洛,将康定之敌阻止于雅江以东,保证了红二、红六军团北进的侧翼安全。6月3日,红六军团先头部队在甲洼与红三十二军会师。6月25日,红四方面军发布《四方面军二次北上政治命令》,在南下九个月后,决定再次北上。7月5日,红二、红六军团奉中革军委电令,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红三十二军编入红二方面军建制。7月上旬,红二、红四方面军开始北上。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以惊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第三次翻雪山,过草地,于8月上旬到达班佑、包座地区。8月5日,红四方面军从包座地区出发继续北上,击溃腊子口国民党军的拦阻后进入甘南,至9月中旬控制了甘南广大地域,进而于10月9日,在甘肃会宁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四方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

  (之二)

  红二方面军长征中在陕西的活动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是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之一,也是红军长征中唯一没有遭受重大损失的部队。红二方面军辖第二军团、第六军团、第三十二军,由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第二军团由原在洪湖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于组成。第六军团由原在湘赣革命根据地的红军组成。

  1934年春夏,中央苏区和湘赣苏区的反“围剿”斗争形势越来越严峻,中共中央决定中央红军主力撤离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首先以红七军团、红六军团分别组成先遣队向北、向西突围。8月7日,红六军团从湘赣苏区开始西征,拉开红二方面军长征序幕。10月24日到达贵州印江县木黄与红三军会师。随后,部队进行整编,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两军团形成了以任弼时、贺龙、关向应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10月底至1935年1月,红二、红六军团发动湘西攻势作战,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1935年2月至10月,红二、红六军团开展反“围剿”斗争,策应中央红军长征。11月4日,红二、红六军团在桑植县刘家坪召开会议,决定进行战略转移。11月19日,红二、红六军团主力1.7万余人离开湘鄂川黔根据地,正式开始长征。首先经转战湘、黔、滇、康等省(原留守根据地的红18师经转战湘、鄂、川、黔,于1936年1月9日赶至贵州江口归建),1936年7月1日,红二方面军在西康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7月5日,根据中央命令,红二、红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的红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兼红二军军长,任弼时任政治委员兼红二军政治委员,萧克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陈伯钧任红六军军长,王震任政治委员。李达任红二方面军参谋长,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

  1936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主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隆德县将台堡(今属宁夏西吉县)胜利会师,红二方面军长征胜利结束。11月中旬,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会聚同心城。11月中下旬,红二方面军与红一、红四方面军配合,取得山城堡战役胜利,打破了国民党军对红军的进攻,完成长征胜利结束的最后一仗。

  红三军过境陕南。1931年3月,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将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1932年6月,国民党军以十余万兵力向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发动“围剿”。根据地军民苦战3个月,未打破敌人的“围剿”,根据地丧失殆尽。湘鄂西中央分局率红三军1500余人,从洪湖出发,绕豫、陕、川边向湘鄂边转移。1932年11月21日,红三军经河南卢氏县梨树坪进入陕西境内。之后,红三军历时12天,行程800多华里,余经陕西商洛地区丹凤、商南、山阳、镇安。12月2日,经镇安县茅坪进入安康地区,途经旬阳、安康、平利、镇坪四县,于12月12日进入湖北竹溪县境内。红三军转战陕南途中积极宣传红军的性质和主张,打击农村反动势力,严守群众纪律做到秋毫无犯,给群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红二方面军在陕西。1935年11月19日, 红二、红六军团撤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开始进行战略转移。在近一年时间里, 艰苦转战8省区, 行程2万多里,历经大小战役100多次。1936年7月初,红二、六军团在四川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命令,红二、六军团及红三十二军(原红一方面军第九军团)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7月上旬,在总指挥贺龙、政委任弼时、副总指挥肖克、副政委关向应、参谋长李达等率领下,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一起,由四川甘孜的东谷出发,经历雪山、草地的艰苦跋涉,翻越岷山山脉,突破天险腊子口,于9月到达甘肃南部的宕昌县哈达铺。

  为了迅速实现三个方面军的会合,中央军委于9月14日下达了集中三个方面军主力,以打击蒋介石嫡系胡宗南部为主要目的静(宁)会(宁)战役计划。这一计划的实施,是消灭胡宗南部,实现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合,发展西北新局面,以至推动全国抗战的关键。为了执行静会战役计划,红二方面军当即决定红六军团进到宝鸡地区,牵敌西进,策应红一、四方面军作战。但是,由于张国焘的分裂活动,整个战役计划没有得到贯彻执行,结果非但没有消灭胡宗南部,反而致使红二方面军陷于腹背受敌的危险境地。据此,红二方面军遂于10月1日致电中央军委“占领成(县)、徽(县)、两(当)、康(县)四县后”,“我活动内幅狭小,地区贫苦,人口稀少,不利于我扩大、筹资与林整。我们建议在现地一星期后,我方面军即出动,经天水、宝鸡间北渡渭河,至渭水、张家川、莲花镇地域”。10月2日,中共中央复电同意放弃成、徽、两、康地区迅速北进。10月3日,方面军在徽县发布北进会合红一、四方面军的命令。10月4日即以红六军团为右纵队,红二军团及红三十二军为左纵队,向北转移。

  在三军即将会师的形势下,中央为实现夺取宁夏的战略计划,要求红二方面军进至通渭以北稍休,再进至静宁、隆德以北地区,并接替红一方面军在固原防务。为执行党中央“配合红一、红四方面军静(宁)会(宁)战役,从右面钳制胡宗南”的战略部署,红二方面军东出陇南和陕西西南部,开始进行进攻甘肃成县、康县、徽县、两当,进而占领陕西略阳、凤县并建立临时根据地的战役行动。红二方面军以所属六军为左纵队,向两当、凤县前进。总指挥部率四师及三十二军为中纵队,向成县、徽县前进。六师为右纵队,向康县、略阳前进。红二方面军各路势如破竹,先后攻克成县、两当、康县、徽县,并进入陕西凤县和略阳。9月19日早上,红二方面军一部从两当进入凤县双石铺,随后分兵进驻凤县留凤关、三岔、唐藏地区。19日12时左右,萧克率红二方面军教导团300余人到达凤县县城凤州外围,迅即占领了凤州城下之真武宫并以此为据点向凤州守敌发起进攻。同时,红二还分兵600余人扼守凤县北面的要隘唐藏、张家窑,以防敌入甘和从侧翼偷袭红军。9月20日,红二方面军一部从康县进入略阳县秦家坝。22日,红军占领白水江镇,威逼略阳县城。守敌向宁强县大安撤退。红军在白水江镇、郭家坝和西沟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和游击队,并没收分配了一部分土豪的财物。9月28日,进入凤县、略阳县境内的红二方面军出陕,再入甘南。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指挥部在甘肃静宁将台堡(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二方面军结束了历史11个月,转战8个省,行程8000余公里的长征。

  红二方面军积极帮助建立地方革命政权,领导群众开展革命斗争。9月19日,方面军总部在成县召开了几千人参加的群众大会,成立了成县苏维埃政府,并组织了陇南抗日游击队。20日,红六军团领导机关在两当县城召开群众大会,成立了两当县苏维埃政府,并组织了两当县农会和“两当县义勇军”。21日,红二方面军总部在徽县城召开群众大会,成立了徽县苏维埃政府,并组织了东河、东关、东关口、东柳沟四个抗日委员会。为了开展游击战争,红二方面军总部还帮助建立了一支拥有一千多人的徽县工农游击大队。在康县,红二军团六师也召开群众大会,成立了康县苏维埃政府。地方革命政权建立后,领导当地群众斗地主,打土豪,分发胜利果实,为红军筹粮筹款,发动青年参加红军,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群众运动。仅半月时间,红二方面军就吸收新战士两千多名,并筹集了大批抗日资财。经过红二方面军的英勇战斗和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成徽两康地区成为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新的战略区域,形成了与陕甘宁根据地和红一、四方面军在西北地区几方呼应的有利局面。

  从1936年11月中旬开始,红二方面军投入了山城堡战役。按照中央军委的命令,主力集结于山城堡与洪德城之间的水头堡,准备策应。红六军团与红一方面军第八十一师之特务团、教导营在洪德城、环县一线以西地区,迟滞东北军。三个方面军密切协调配合,于11月21日对山城堡之敌发起攻击,当日黄昏一举攻克,取得了歼敌胡宗南部一个多旅的重大胜利。山城堡战役的胜利,大振了红军的声威,转变了被动的局面。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张学良、杨虎城与蒋介石的矛盾,分化了敌人的营垒,对逼蒋抗日方针的实现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撰稿:汤彦宜 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调研员  统稿:汤彦宜 )

上一篇:

下一篇: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