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西北有一条绵延两千里的河西走廊。1936年冬,一支占当时中国工农红军五分之二的精锐部队向这条走廊挺进,这就是由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西路军。西路军广大将士坚决执行中央命令,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短短的五个月中,这支21800人的西路军在经历了80多次战斗之后,几乎全军覆没,在中国红军史上写下了惨烈悲壮的一页。
1936年10月,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后,逐渐形成了中国工农红军雄峙西北的态势。为了实现“打通国际路线”之方针(通过打通甘肃河西走廊联通新疆,借助苏联和新疆接壤的优势,红军与苏联取得直接联系并获得苏联军事援助),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开始把宁夏战役作为政治上、军事上打开新局面的决定的一环,抓紧进行部署。
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于10月24日晚,在靖远以南河包口(今虎豹口)渡河成功,揭开了宁夏战役序幕。至28日拂晓前,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九军及方面军指挥部,全部渡过黄河。10月29日,已开到河边的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接到中央军委暂不过河的命令,转向打拉池以东集中,准备靠拢红一方面军从东向西侧击北进之敌。此时,负责监视靖远守敌并看管渡口的红四方面军第五军,由于南线胡宗南先头部队的突进,无法完成原定的作战任务,遂奉命全部随船撤到河西。10月31日起,国民党军陆续向靖远、打拉池和中卫等地进攻,并封闭渡口,隔断了河东红军主力和河西部队的联系。此时,共产国际承诺从宁夏方向提供军事物资援助的计划出现重大变故。11月8日,中革军委拟放弃宁夏计划,部署了《作战新计划》,要求“以徐向前、陈昌浩所部组成西路军,以在河西创立根据地,直接打通远方为任务,准备以一年完成之”。11月11日,西路军成立,领导机关称西路军军政委员会,管理军事、政治与党务,以陈昌浩为主席,徐向前为副主席。
西路军组建后,在“打通国际路线”、“建立西北抗日根据地”口号鼓舞下,分三个纵队向西进发,连克古浪、永昌和山丹,进抵凉州。尽管歼敌无数,但自身也身受重创,兵力从过河时的2.18万人,缩减至1.5万人,战斗力大为减弱。永凉一线,地处河西走廊的蜂腰部,北临大沙漠,南靠祁连山,宽度不到百里,村堡零落,人烟稀少,红军擅长的运动战难以施展。当地没有党的工作基础,群众对红军主张并不了解,加之民族隔阂,筹资扩红非常困难。连续作战又得不到休整和补给,部队疲乏,人员、弹药严重短缺。徐向前、陈昌浩等向中央请求重新考虑西路军的行动方针。中央指示西路军要先后夺取甘、肃两州,并在休息和恢复的同时,做好向安西进发的准备。恰在此时,西安事变爆发,瞬息万变的局势迫使西路军的行动方针在西进和东返两方面出现反复。12月25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路军遵照中革军委电令,再次西进。此时已是隆冬时节,“冰天雪地,堕指裂肤。我军指战员,衣衫褴褛,饥肠辘辘,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气候,长夜行军,真是艰苦之际”。马家军发现红军转向西进后,迅即调集重兵尾追,并不时进行偷袭。西路军边打边进,1937年1月1日,红五军占领高台,西路军总部、红九军一部和三十军也相继到达临泽沙河堡、张掖甘浚堡一带。1月12日,马家军切断了高台、临泽两地红军的联系,牵制了沙河堡的红军主力,集中两万多人马,在大炮的配合下,轮番猛攻高台县城。红五军将士在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的情况下,英勇奋战,坚守阵地,苦战一周后,县城被敌攻破,再经10多个小时的激烈巷战,弹尽人绝,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等3000多将士几乎全部壮烈牺牲。
高台县城失陷后,敌军集中力量转攻临泽县蓼全城,驻守该地的红五军主力与敌激战3天后,突围至临泽县南倪家营子。西进不能,驻守受挫,西路军只能考虑东返。1月23日,西路军开始东进。马家军很快发现西路军有收缩兵力、准备东返的现象,遂即火速集兵,倾巢出动,先后出动各种武装力量,总兵力达到7万余人,挡住了西路军的东进道路。28日,西路军再次折回临泽以南,进驻倪家营子。2月1日,马家军以重兵向倪家营子发起猛攻。西路军将士在倪家营子地区与马家军血战40天。几十年后徐向前元帅回忆当时的战况:“我军连一门迫击炮也没有,全靠近战对付敌人。每当敌人冲到我阵地前沿时,部队突出围子,进行反击,肉搏格斗,杀退敌人。有些围垣被炮火击毁,指战员利用断墙残壁,拼死坚守,直至将冲进的敌人杀出。因为子弹缺乏,步机枪几乎失去作用。战士们的步枪都架在一边,手里握着大刀、长矛、木棍,单等敌人上来,进行拼杀。在这里,没有男同志和女同志、轻伤员和重伤员、战斗人员和勤杂人员的区别,屯自为战,人自为战,举刃向敌,争为先登,围墙被炮火轰塌,血肉就是屏障,前面的同志倒下去,后面的同志堵上来。轻伤员不下火线;重伤员倒在地上,仍紧握手榴弹,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倪家营子苦战的日日夜夜,显示了西路军攻如猛虎、守如泰山、以一当百、凛然不屈的顽强战斗意志和战斗作风。在红军战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1937年3月14日,在国民党军队围困中的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召开会议决定,徐向前、陈昌浩离开部队,回陕北向中央报告,其余的部队分成三个支队,在由李卓然、李先念等组成的西路军工作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转入祁连山区打游击。
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对西路军的安危始终极为关怀。西路军处于困境时,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在积极开展军事指导的同时,还不断通过外围谈判来使西路军脱困。1937年1月21日,毛泽东叮嘱潘汉年,一定要把“请令马步芳停止进攻河西红军”作为蒋介石方面必须执行的条件之一。同时,想法设法同“二马”建立直接联系,使其能停止对西路军的追剿。此外,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也在积极准备着对西路军的直接军事援助。1937年2月下旬,中央军委组成以刘伯承为司令员、张浩为政治委员的援西军兼程西进,前往增援。3月10日,援西军各部到达甘肃镇原县。此时西路军已经兵败,而且距西路军残部尚有2000里之遥,加之在兰州一带驻防的西北军将被国民党中央军接防,援西军自身的行动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和牵制。中央不得不指示援西军停止前进,屯兵待命。
征战河西走廊失利后,西路军有9000多人被俘,4000多人失散、流落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为使被俘和失散的西路军将士尽快脱离险境,重回革命队伍,党中央通过政治、军事、统战等方式全力组织营救。当李先念、李卓然率领的西路军左支队在冰天雪地的祁连山一带陷入困苦和无助之际,中央电示他们:保存力量,团结一致,设法进新疆。1937年5月1日,李先念率领420多名西路军将士历经艰辛,终于抵达和中央约定好的地点星星峡,在这里与前来迎接的中共中央代表陈云、滕代远会合。这批人员在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分批返回延安。此外,中共中央还通过西安红军联络处、兰州八路军办事处等机构,利用各种关系,竭尽全力营救被俘人员和收容失散人员,使4700余名西路军指战员先后重返陕甘根据地,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抗日队伍的骨干。
西路军所属各部队,是经过中国共产党长期教育并在艰苦斗争中锻炼成长起来的英雄部队。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在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西路军的广大干部、战士视死如归,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不朽业绩,在战略上支援了河东红军主力的斗争。西路军干部、战士所表现出来的坚持革命、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的英勇献身精神,是永远值得人们尊敬和纪念的。
(撰稿:王杨 研究三处 统稿:汤彦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