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是我国国防科技的带头人、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他赤诚爱党报国、献身科学事业,不仅在我国国防科技和航天事业中立下不朽功勋,还在严守保密纪律上堪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楷模。
1955年,钱学森放弃在美国的优渥条件,不顾阻挠、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支持下,钱学森先后领导组建了新中国第一个力学研究所,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个空气动力学专业研究机构;先后组织领导地地导弹、地空导弹、岸舰导弹和固体火箭发动机、固体燃料导弹、运载火箭以及卫星研制试验等系列重大任务,带领团队不断突破尖端技术,大大加快了我国国防现代化步伐和航天事业发展。
钱学森长期从事涉密工作,养成了严密的保密工作习惯,对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行踪去向严格保密,有时出差连家人也不知道他去了哪、做了什么。有一次,他的妻子蒋英一个多月都没有他的音讯,只好找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询问下落。作为我国科技界泰斗,经常会有部门向钱学森征求科技发展意见,他总是在完成后将征求意见稿退回原单位,从不保留。其他同志要发表他的书信,他亲自对所有稿件进行保密审查,并仔细修改。在严以律己的同时,他还经常提醒战友、同事注意言行,严守保密纪律。
钱学森重视保密,但又能够以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看待保密。1956年,我国在制定“十二年科技规划”时,大家对发展有线还是无线通信技术存在分歧。支持发展前者的主要原因是有线易于保密,而保密是军事技术的一项根本要求。但钱学森认为,有线通信的局限性太大,不能适应现代战争形式多样和灵活反应的要求,在未来的现代化战争中极易遭到破坏。无线通信比有线通信具有更好、更广泛的适应性,保密问题完全可以设法通过其他途径解决。实践证明,他的这一论断不仅推动了我国通信技术的发展,也为后期保密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