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松:《永远的红色漂子》

来源:  时间: 2017-06-07  阅读量:

读了作家雨凝《磨灭不去的红色记忆》之后,不禁心潮澎湃。红四方面军在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创新用石刻革命标语一节尤其令人印象深刻。无独有偶,红军除了用石刻标语这种气壮山河,铭刻古今的创举外,还在我的家乡川陕交界的任河流域,发明了流动的革命标语,它就是红色漂子。说起任河,它是沟通川东北和陕南的一条古老通道。它横穿巍峨险峻的大巴山,蜿蜒倒流七百里,气势恢宏地汇入汉江,在1932年至1935年间,上演了一段红色漂子传奇。

  我的家乡原来属于川陕革命根据地紫阳苏区。秦巴山地沟壑纵横,溪水密布。在红军到来之前,紫阳人民历经多年兵燹、匪患、烟毒加上横征暴敛,民生凋敝,苦不堪言。1932年,红四方面军一部分在川东北的城口、万源一带驻扎,并由任河上游大竹河进入毗邻的紫阳境内。他们和当地民团发生过多次战斗,并没收逃亡地主的财物分给老百姓,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拥护。据我的祖父讲,老百姓刚开始听信了国民党当局的谣传,红军来了就害怕的躲起来,叫“跑红”,后来看到红军所过之处秋毫无犯,这才不信当局的鬼话。当年的红军游击队在任河流域散发传单,内容有:“你会打我会退,下下打的游击队;要打得我真红军,通南巴中来相会。”当时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心在通江、南江、巴中一带。红军驻扎在大竹河时,为了制造舆论,扩大影响,就利用了任河之便,就地取材用竹子、木块制成长30厘米的薄板,写上标语,再用桐油浸过,字就不会褪色模糊了。然后投入河中,顺流而下,以传播革命真理。当地老百姓就称为漂子。“漂子”恐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流动标语吧。漂子有零星的,也有成捆的,以夏秋季节最多。上面书写的内容有:“赤化川陕”、“打倒军阀”、“打倒土豪劣绅”、“平分徒弟”、“穷人要翻身、要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等等。任河沿岸的毛坝关、高滩、芭蕉口、瓦房店等百姓都纷纷打捞过漂子。漂子就像火种,在整个任河流域燃成了燎原之势。在革命的号召下,许多苦难中挣扎的紫阳群众沿着任河这条通道,参加了红军,其中贺天星、女红军冯苏,还走过了万里长征。

  红色漂子引起了敌人的恐慌,反动当局立即命令群众把所有漂子全部移交乡公所销毁,否则以通共嫌疑论处。熊熊大火烧起来了,漂子虽然化成灰烬,但在穷苦百姓心中已然埋下了不灭的革命火种。

  1934年春,一支陕南安康起义部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军第一纵队,就从任河流域出发,前往川陕革命根据地会合。不久就遭到敌人的围追堵截。起义部队为了避免冲突,减少损失,选择了较为便捷安全的的路线,但沿途高山峻岭,深沟峡谷,给行军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经过5天6夜的艰苦行军之后,这支疲惫不堪的队伍在任河边的乱石子滩陷入地方武装的埋伏圈中,顿时枪炮声震彻山谷。敌人凭借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射击,红军在强渡任河失败之后决定突围。除起义领导人袁作舟等少数人成功突围后,其余人员全部被俘虏,后全都壮烈牺牲。起义领导人之一的王泰诚和敌人徒手搏斗,被摔下深沟后活活砸死。许多年之后,我们在巴中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查找到了袁作舟的下落,原来,袁在突围出去后找到了红军,后来在著名的万源保卫战中英勇牺牲,他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将帅碑林中。

  红四方面军北上长征后,在红色漂子流经的陕南,革命的火种仍然薪火流传,1939年,安康地委机关转移到任河边上的芭蕉口小学。从这里又走出了青年学生胡琛,踏上了漫漫革命征途。并于1946年壮烈牺牲在蒙古草原上。

  从家门口滔滔不绝流过的任河,因为红色漂子的传奇经历而增添了熠熠光彩。如今,我们虽然找不到了红色漂子的物证。但是,它传递的革命精神留在人们心中永远不会消失。当我们在这片青山绿水中徜徉,享受和平时光的时候,时刻不要忘记我们的先辈曾经浴血奋斗,用生命镌刻的壮丽江山!(作者单位:紫阳县档案史志局)

上一篇:

下一篇: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