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革命先辈光荣传统 谱写追赶超越新的篇章

来源:陕西日报  时间: 2017-09-15  阅读量:

弘扬革命先辈光荣传统 谱写追赶超越新的篇章

——纪念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80周年座谈会发言摘编

  

  陕甘宁边区是党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也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军队奔赴抗日前线、走向新中国的出发点,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而特殊的地位。1937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为回顾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光辉历程,缅怀革命先辈的光荣业绩,汲取历史营养和智慧,用好历史借鉴和启示,省委党史研究室和延安市委8月30日联合举办“纪念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80周年座谈会”,现将座谈会的讲话和发言摘要刊发。

 

  传承弘扬陕甘宁边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 徐新荣

 
  陕甘宁边区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是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以后,在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同志开创的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和发展起来的,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和战略总后方。在这里,我们党经过延安整风运动和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空前团结统一,极大地推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进程。在这里,我们党以陕甘宁边区为局部执政的“试验区”和“示范区”,成功地进行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成为新民主主义中国的雏形,为党在全国范围执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这里,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培育和铸就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集中体现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品德和伟大情怀。在这里,我们党繁荣文化教育事业,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各级各类干部,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准备了骨干力量,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干部基础。 
  传承弘扬陕甘宁边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就是要始终坚守“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价值追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陕甘宁边区时期,生活非常艰苦,物质极其匮乏,斗争异常激烈,但革命先辈仍然前仆后继、勇往直前,靠的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对共产党无限向往。今天,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就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7·26”重要讲话精神,补足精神之钙、铸牢信念之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坚定不移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上跑在前列,以实际行动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 
  传承弘扬陕甘宁边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就是要积极践行群众路线,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边区政府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妥善处理地主和农民、部队和地方之间的利益关系,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广泛支持。今天,我们要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这一面”,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需求,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认真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更有尊严。 
  传承弘扬陕甘宁边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就是要大力倡导敢为人先精神,坚持不懈地改革创新。边区各级政府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农村、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倡导民主作风,反对命令主义和官僚主义,处处闪耀着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思想光芒。今天,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牢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实事求是、突出问题导向,善于用改革的办法推动工作,拿出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勇气,真改实改快改,不断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以实实在在的改革成效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传承弘扬陕甘宁边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就是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奋力追赶超越。为了克服经济上的困难,边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不仅解决了物质匮乏问题,还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今天,我们要实现转型发展、追赶超越,就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牢牢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以“三项机制”为动力,充分发挥“两个明显优势”,积极破解“一个明显制约”,坚决打好脱贫攻坚、生态保护、市场秩序整顿攻坚战,奋力谱写追赶超越新篇章,以实际行动回答好总书记的“四问”。
  传承弘扬陕甘宁边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就是要厉行廉洁政治,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边区政府把惩治贪污腐败、树立廉洁政风作为政权建设的头等大事,中央领导以身作则,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保证了全党的政令畅通、令行禁止。今天,我们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要认真学习陕甘宁边区时期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断巩固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盐池在陕甘宁边区中的地位和作用 
  宁夏区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饶彦久 


  盐池县是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盐池县地处陕、甘、宁、蒙4省(区)交界处,东邻陕西省定边县,为抗战胜利和保卫陕甘宁边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盐池县是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抗战时期,盐池县委和政府在党的统一战线旗帜下,实行民主建政,建立“三三制”政权,把盐池县建设成为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对于团结各革命阶级、阶层人士,调动全县人民的抗日积极性发挥了重要作用。
  盐池县是陕甘宁边区的经济支柱之一。陕甘宁边区处在日寇和国民党的双重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之下,为了渡过难关,坚持抗战,盐池县在党中央和毛泽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号召下,领导全县军民开荒种地、办合作社、打盐运盐、发展纺织业和手工业生产,为边区克服经济困难作出了贡献。 
  盐池县是抗日的前哨阵地。抗战时期,盐池县作为陕甘宁边区的西大门,成为抗击日军和反摩擦的前哨阵地。盐池人民积极参军参战。盐池县曾掀起过四、五次轰轰烈烈的参军运动,为抗日战争和保卫地方安全作出了很大贡献。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多次制造反共摩擦,盐池县军民有理、有利、有节地开展斗争。反摩擦斗争使敌人的破坏活动有所收敛,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盐池县是党开展宁夏国统区工作的前进基地。1940年以前,中共宁夏工委的绝大多数工作人员,都通过盐池县境进入国统区,遇有情况变化,通过盐池县境撤回边区。盐池成为我党地下工作人员来往的联络站、转送站,为他们的工作、生活和安全提供了必要的保证,为开展宁夏国统区的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盐池县是陕甘宁边区的对外窗口。抗战时期,盐池县在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领导下,经济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和谐,干部廉洁奉公,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劳动人民的乐园和外界了解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窗口。 



   陕甘宁边区在文化教育方面的贡献 
  省社科院副研究员 樊为之

 
  陕甘宁边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指出“边区人民,只要在抗日原则下,都有他们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之自由”。作为榜样,陕甘宁边区实施的纲领和政策,不仅奠定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基础,更是在党的文化教育事业上作出非常重要的贡献。 
  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领导开展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与经验。延安时期是革命文学艺术大发展的阶段。1942年,毛泽东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明了文艺事业发展的方向。戏剧事业方面,创作演出了《白毛女》《逼上梁山》《血泪仇》《保卫和平》等经典,对革命戏剧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音乐创作方面,以冼星海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音乐人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八路军进行曲》《生产大合唱》等著名音乐作品,推动了中华民族音乐的发展。在美术方面,古元、石鲁等优秀美术家,创作了大批宣传革命,宣传抗战和根据地建设的版画、漫画、油画、素描、雕塑、年画、剪纸、连环图画等艺术作品,促进了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陕甘宁边区的文学事业推动了全国文学发展,当时边区创办了20多种文学刊物,创作了“我国第一部大型革命回忆录”《红军长征记》。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创作了《高干大》《种谷记》等优秀小说,《王贵与李香香》等诗歌,他们在推动中国革命文学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培育了大批优秀干部,为革命事业作出了贡献。党中央专门发布了《中央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1940年1月)、《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1941年12月)等文件,1942年2月中央政治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为根据地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抗战期间,坐落在陕甘宁边区的学校培养了数十万革命干部,满足了革命战争和边区建设的需要。抗日军政大学从1936年6月开办到1939年秋总校迁往华北,共毕业学员22649人(含3个分校),陕北公学、延安大学培养的干部也在万名以上。这些学员绝大多数分配到八路军、新四军和各个根据地工作。抗战时间边区为其他根据地输送的政治、军事干部总数在4万名以上。抗战胜利后一次就从延安向东北派出了2万多名干部。

 

  人民是党永远的根据地 
  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余少松

 
  陕甘宁边区的特殊历史地位,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陕甘宁边区是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处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圣地,是抗日战争的出发点,是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的指挥中心和战略总后方。在陕甘宁边区,我党倡导、建立、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瓦窑堡会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洛川会议和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战略方针,为中国人民的抗战指明了总的方向,成为引导全民族抗战走向胜利的一面旗帜。陕甘宁边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率先实行民主政治的区域,成功进行了广泛的民主改革,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模范,毛泽东称之为“民主中国的模型”。 
  陕甘宁边区军民的英勇奋斗,证明了“兵民是胜利之本”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途径。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始终处在极端艰苦的内外环境之中。为阻止敌人进攻边区,进攻西北,边区政府把动员抗日战争、巩固后方、支援前线作为首要政务。陕甘宁边区人民热烈响应边区政府号召,为支援抗日战争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据不完全统计,在八年抗战中,陕甘宁边区有3万多青年参加八路军,以陕甘宁边区当时人口计算,平均不到9人就有一人应征。陕甘宁边区军民上下一心,团结一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全力支援抗日战争,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历史事实有力地证明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的根据地。 
  陕甘宁边区时期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和延安精神,构筑了夺取抗战胜利的重要思想政治基础。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日臻成熟的重要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共产党人,以毛泽东思想为基础,培育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核心内容的延安精神。毛泽东思想和延安精神,为夺取全民族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陕甘宁边区作为抗战的革命大熔炉,造就了大批“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优秀人才队伍。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从中央到地方,各条战线上保存下来的干部仅有2万余名,数量严重不足,并且缺乏适应新的斗争形势的本领。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所在地和人民抗战的指挥中心,是全国抗战时期最主要的干部教育基地,拥有包括中央研究院、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大学等20多所干部学校。陕甘宁边区不但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准备了骨干力量,也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干部基础。

 

  陇东军民对陕甘宁边区的贡献 
  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李荣珍 


  陕甘宁边区辖区内,有甘肃华池、环县、曲子、庆阳、合水、镇原和新正、新宁8个县,分别属于庆环分区(后改为陇东分区)和关中分区管辖,辖区军民为抗战胜利和陕甘宁边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创新统战工作,全力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提出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陕甘根据地的党组织积极争取东北军、十七路军和陕甘宁各省及周边地区一切愿意参加抗日斗争的力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首先在西北地区形成,从而为陕甘宁边区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建设陇东粮仓,为陕甘宁边区提供物质保障。陇东分区占陕甘宁边区总面积的30%,总人口的1/5,据统计,从1941年到1943年,陇东分区共交公粮43400石,占全边区的21.7%,成为当时闻名边区的“陇东粮仓”。 
  先行试验“三三制”,为陕甘宁边区民主政治建设积累执政经验。1940年,毛泽东提出陕甘宁边区建政的“三三制”原则,边区首先选定在陇东、绥德两个分区进行试点,之后将试点经验迅速向全区推开,实现了毛泽东所说的“边区的作用,就在做出一个榜样给全国人民看”。 
  有理有节反摩擦,守卫陕甘宁边区的西大门和南大门。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部队在陕甘宁边区周围不断制造摩擦事件,在毛泽东“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反摩擦斗争原则指导下,陇东分区、关中分区军民将入侵的国民党部队先后赶出去,边区西大门、南大门得以稳固。 
  打造陇东特色文化,为陕甘宁边区文化大舞台添彩。在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教育方针指导下,陇东分区至1940年开办各类小学278所,关中分区办起小学243所。社会教育形式多样。《救亡报》《陇东报》《关中报》等报刊,在宣传抗日政策、鼓舞民众抗战士气等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 
  创造“马锡五审判方式”,推进陕甘宁边区的法制建设。1943年,陇东分区专员、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马锡五,在司法实践中,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实事求是地甄别一些冤假错案,特别是成功审理华池县“封捧儿婚姻纠纷案”,在整个陕甘宁边区引起轰动。其创造的审判方式被称为“马锡五审判方式”,成为陕甘宁边区司法工作的基本原则。这一审判方式对中国法制史和人民司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的雏形 
  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 苗光新 


  在中国革命的征程中,陕甘宁边区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此,毛泽东曾作过很多精辟的论述。1938年7月2日,毛泽东在同世界学联代表团谈话时说:“边区的作用,就在做出一个榜样给全国人民看,使他们懂得这种制度是最于抗日救国有利的,是抗日救国唯一正确的道路,这就是边区在全国的意义和作用。”1945年4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预备会议的报告中指出:“陕甘宁这地方不好,地瘠民贫。但是我说,没有陕北那就不得下地。我说陕北是两点,一个落脚点,一个出发点。”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曾是国民党中央政府统治下的一个地方政权(相当于省的建制)。但是,边区的社会性质则与国民党统治区的其他地方截然不同:其他地方仍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陕甘宁边区则属于新民主主义政权。毛泽东在1941年就指出:“陕甘宁边区和华北华中各抗日根据地的社会性质已经是新民主主义的。”从为新中国塑造模式的意义上讲,陕甘宁边区对全国有着特殊的贡献,因为它起了先导和示范作用,提供了更为直接的经验。如在政治方面,实行了“三三制”的民主政治,实行普选,建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制度。在经济方面,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建立了公有制经济的基础,使边区构成了在国有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模式。在文化教育方面,用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的、科学的新文化代替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封建的旧文化,实行了多层次的教育制度,开展干部教育,发展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推进教育为人民服务、为抗战的需要服务,教育和实际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了一代新人。同时,大力发展了新闻、出版、体育、卫生事业。总之,它的建设内容十分广泛,党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和各项主要任务,都在这里得到实行。新中国成立以前,所有的根据地都进行了新民主主义建设。但是,陕甘宁边区开始得最早,涉及的内容最广泛。所以说,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新民主主义建设的试验区,是新中国的雏形。 



  新中国在陕甘宁边区奠基 
  西北大学延安精神与党的建设研究院院长 梁星亮 


  延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诸多革命根据地中,党中央和毛泽东等十分重视陕甘宁边区的地位和建设。 
  陕甘宁边区首创新民主主义政治制度。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即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边区政府的政权结构充分地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形成了最广泛的执政基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坚持抗战,共同管理边区、建设边区。1939年1月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和1941年5月1日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是党的治国方略和政策主张的实际运用,不仅在根据地中具有开创性,而且对党在全国政权的建立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陕甘宁边区首创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中共中央能否在陕北站稳脚跟,能否取得在陕甘宁边区局部执政的成功,除领导人民抗日救国外,还要看能不能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党中央和边区政府从实际出发,制定了休养民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一系列方针和政策。在经济结构方面,实行以公营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协调发展的政策;在财政方面,实行照顾各方利益,适当征粮征税,合理负担,开源节流,厉行节约,生产自给的政策;在土地政策上,除已完成土改的地区外,一律实行减租减息。上述方针政策的实行,合理地调整了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对于战胜困难,巩固根据地,坚持抗战,改变边区经济落后面貌,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陕甘宁边区首创新民主主义文化制度。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延安和边区的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毛泽东从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出发,确立了文艺为以工农兵为主体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这一思想构成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这一思想后来进一步发展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因此,共和国的文化体系在延安奠基,共和国的文化方向在延安引领,共和国的文化队伍从延安走来。


上一篇:

下一篇: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