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两当兵变”90周年】苏维: “两当兵变”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

来源:《陕西党史》 2022/03  时间: 2022-04-29  阅读量:

发生于1932年4月的“两当兵变”,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共陕西省委直接领导下,由习仲勋等共产党人具体策划和组织实施的一次兵运斗争。“兵变”是在陕西彬县、凤翔、凤县不断准备、谋划,在凤县决定,经省委同意后,部队换防到甘肃两当时进行的。

“两当兵变”的目的是为了壮大陕甘地区红军的力量,开展同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它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地区领导的一次重要的武装起义,是一次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意义的革命暴动,打响了甘肃武装起义第一枪,被视为是继清涧、渭华起义后,党在陕甘地区领导发动的新一轮武装起义的标志性事件。“两当兵变”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尤其是在西北革命史上堪称武装斗争的一个光辉典范,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经验价值。

一、“两当兵变”的历史意义

(一)“两当兵变”动摇了国民党反动派在西北地区的统治基础。“两当兵变”成功地将国民党军队中三个连两三百士兵改编成革命武装,这是一个很大的胜利。“兵变”震惊了国民党陕甘当局,他们调兵遣将,围追堵截,从而打乱了国民党军队的部署,有力地支援了陕甘地区的革命斗争。“两当兵变”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在西北地区的反动统治,对国民党军队起到了一定的瓦解和破坏作用,同时鼓舞了西北地区的革命势力。“兵变”部队在习仲勋、许天洁、吕剑人、左文辉等人的指挥下,转战陕甘地区,牵制了敌人的有生力量,为渭北、陕甘边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开辟和发展起到了有力的配合作用。

(二)“两当兵变”为党改造旧军队,建设人民军队,创建和扩大革命武装,提供了丰富经验。1930年初,中共陕西省委指示各地党组织派出党员秘密去十七路军开展工作,长期隐蔽,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成熟时发动武装起义,把部队逐步改造为公开的红军武装,以壮大革命力量。“两当兵变”就是这一指示的具体实践,也是以刘志丹、习仲勋等为代表的陕西共产党人创造新的工农红军的伟大探索。

1929年4月,为总结渭华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刘志丹在榆林红石峡主持召开了陕北特委扩大会议,会上他提出了著名的“三色”建军思想,认为搞革命斗争要采取“红色”“白色”“灰色”三种形式。“红色”即发动组织工农群众,建立党独立领导的人民军队;“白色”即派共产党人到国民党军队中开展兵运工作;“灰色”即争取、教育和改造绿林武装,为创建人民军队储备武装力量。“两当兵变”就是对“白色”建军具体模式的实践和探索,是我们党运用“比较完整的兵运工作”创建中国工农红军的一次范例。正如习仲勋所言:“两当兵暴是一次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意义的革命暴动。之前,我们进行了一段比较完整的兵运工作,其方针是比较正确的。”“两当兵变”中兵运工作成功的经验,被当时的中共中央充分肯定,指示中共陕西省委要运用“两当兵变”的经验,指导陕甘地区的兵运斗争。

(三)“两当兵变”锻炼和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为以后的革命事业储备了优秀干部。“两当兵变”虽然未能按照预定计划实现与刘志丹率领的红军陕甘游击队主力的汇合,但在血与火的考验中锻炼和培养了习仲勋为代表的一批党的优秀军政干部。“两当兵变”是习仲勋参加革命后参与领导的第一次重大革命活动,时年19岁的他担任营委书记,参与组织领导全营行动。“两当兵变”给习仲勋留下了深刻印记,对他后来的革命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两当兵变”为标志,习仲勋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并由原先一个主要从事学生运动的革命青年向一个职业革命家转变,迅速由一名普通党员成长为一名党的基层组织领导人和军事指挥者,并与刘志丹、谢子长一起创建和发展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

总之,习仲勋等人领导组织的“两当兵变”,为陕甘地区革命武装的创建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培养锻炼了一批革命干部,也有力地配合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在西北地区的革命斗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两当兵变”的时代价值

“两当兵变”虽然距今已有90年,但其仍具有强烈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两当兵变”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历久弥新,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激励着我们接续奋斗。

(一) 坚定理想信念。对共产主义理想矢志不渝,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共产党人参加革命的精神动力和共同坚守的精神家园。习仲勋年仅13岁就投身革命,从此将自己的一生无条件地奉献给党、奉献给共产主义事业,无论在顺境还是在逆境之中,甚至是在蒙受不白之冤的特殊情况下,始终对党和人民以及共产主义理想矢志不渝,始终让“党的利益在第一位”。“两当兵变”正是这种坚定理想信念的充分体现。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在我们党100年的历史中,无数共产党人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这种信仰,为的就是这个理想。坚定理想信念铸就了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顽强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今天,面对各种社会思潮涌动、各种不良风气泛起的复杂局面,中国共产党同样面临能否坚定不移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严峻考验。我们必须不断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只有这样才能继承革命前辈的伟大精神,才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作用。

(二)坚持党的领导。“两当兵变”时,习仲勋等同志将全营最初的三个党员发展到三四十个党员,三个连都建立了士兵支部,并建立了营党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是“两当兵变”最大的特点和亮点之一。习仲勋等同志在旧军队中能够将党的秘密支部建在连上,并在支部之上建立了营党委,形成了党的组织系统。从连的党支部到营党委,都是按照党的要求,把党员紧密地团结在党组织周围,接受党的教育和领导。坚持党的正确领导是“两当兵变”能够成功发动的关键原因,“两当兵变”自始至终坚持了党的领导。

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离不开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更离不开党的领导。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必须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是一条根本的政治规矩。《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总结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时,第一条就是“坚持党的领导”,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这一重要历史结论,是从我们党百年奋斗历程和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得出的科学认识,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包括“两当兵变”在内的陕甘革命实践历史,无疑是这一重要结论的有力证明。

(三)坚持实事求是。“两当兵变”从密谋策划到实际行动,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盲从上级指示,不搞瞎指挥。1931年秋,一些负责同志曾商量举行“兵变”,习仲勋等同志审时度势,根据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形势,认为当时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成功的可能性很小,所以推迟了“兵变”。直到1932年3月,在部队换防之际,官兵抵触情绪很大,营党委认为“兵变”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举行了“兵变”。所以从整个“兵变”过程来看,始终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盲从、不唯上的工作作风。后来,习仲勋还在切实的革命经验基础上,总结出了“梢林主义”。他指出:梢林主义是创造根据地的马列主义。我们把苏区叫做“梢林”,这是从三原、渭北平原碰钉子碰出来的。在敌我力量对比上,我们处于劣势,处于敌人的四面包围之中。在平原上于敌人有利,于我们则是有害。梢林,距敌人统治中心较远,其统治力量鞭长莫及,有利于革命力量的生长和存在,有利于根据地的开拓和发展。虽然梢林人口稀少,经济文化落后,环境极其艰苦,但是群众有强烈的土地革命愿望。因此我们总是先进行群众工作,一村一村做调查,一家一户做工作;此后组织武装,开辟苏区,建立政权。对于根据地建设,我们不搞孤立主义,在确定中心区的基础上,以主力红军为骨干,建立多路游击区,扩大回旋余地,互相呼应配合,把革命力量的聚积和扩大统一起来。事实证明了这条革命路线是正确和成功的。

坚持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基本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我们党在百年奋斗中开辟了伟大道路、创造了伟大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其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至关重要、关乎根本。在中国革命漫漫征途中,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犹如指路明灯,指引着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坚定自信。同样,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长征中,只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才能坚定不移地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当前,“两个百年”历史交汇,“两个大局”交织交融,机遇挑战前所未有。越是在关键时刻,我们越要坚持实事求是,要始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新征程中要继续用好实事求是这一宝贵思想财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四)坚持群众路线。“两当兵变”是在当时西北地区老百姓受压迫较深、生活比较困难、又遭受天灾的背景下发生的。“兵变”的士兵群众不满情绪也非常强烈。在策划“两当兵变”的过程中,习仲勋同志等人有计划有步骤地争取士兵群众,逐渐团结掌握了部队中的士兵群众,为举行“兵变”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旧军队向党领导的革命军队转变创造了条件。武装暴动要靠发动群众,开辟根据地也要靠取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正是不断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有了良好的群众基础,陕甘地区的革命斗争才能不断朝前发展。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历经磨难和挫折而不断发展壮大,除了道路正确之外,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真心诚意的拥护支持,是一个重要原因。

历史表明,在革命斗争中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一刻也不脱离群众,这是我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革命前辈扎根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利益奋不顾身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在和平建设的年代,在长期执政的环境中,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走群众路线,仍是我们继续取胜的重要法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党要继续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新时代,我们要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急难愁盼,及时掌握和回应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和利益期待,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以身作则地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奋斗,这样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就有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群众基础,也有了成功的坚实保障。

(五)坚持不断创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何处去?在发动工农武装暴动以后,革命怎样搞?革命力量如何生存和发展?这是当时普遍面临的难题。经过清涧起义、渭华起义、“两当兵变”等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的不断探索,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最终走上了创建陕甘边根据地的正确道路。正是他们在革命实践中的勇于探索、不断创新,为西北地区革命事业开辟了一条新的通往胜利的道路,为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做出了有益贡献。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处于社会矛盾多发期和凸显期。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明显加大。这同样需要发扬革命战争年代勇于探索、勇于创新、不怕牺牲、不怕挫折的革命勇气。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发展,在多次讲话和论述中反复强调“创新”,内容涵盖了科技、人才、文艺等方面的创新,以及在理论、制度、实践上如何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一定要坚持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战略上要勇于进取,战术上则要稳扎稳打。”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中国发展的第一动力,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通过不断创新,为改革开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一脉相承,过去、现在、未来紧密相连。由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陕甘地区革命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精神,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宝贵精神食粮,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宝贵财富。今天,我们回顾“两当兵变”的光辉历史,缅怀革命前辈的丰功伟绩,既要继承发扬优良革命传统和高尚革命精神,也有汲取这些具有当代价值的红色文化基因,汲取红色力量,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作者为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三处四级调研员)


上一篇:

下一篇:

操作选项

字体大小
宽屏阅读
打印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