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至19日,渭南市委党史研究室就党史征集编撰、党史宣传教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机关管理等党史工作赴汉中进行学习考察,期间先后参观了勉县红四方面军陕南战役指挥部旧址、汉中党史馆在建项目、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何挺颖烈士故居等,听取了汉中市委党史研究室的介绍。学习考察过程虽短,但启示颇多,为推进渭南党史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借鉴。
一、学习考察的启示
汉中是陕南党组织的发源地,是川陕、鄂豫陕两大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援抗战的后方重镇,解放大西南的重要通道,也是三线建设、南水北调等国家战略实施重地。近年来,汉中市委党史研究室以“用足用好红色资源,弘扬传承红色基因”为统揽,各项工作取得优异成绩。
领导重视是前提。党委领导只有把党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对党史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及时研究解决党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才能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党史工作机制。汉中市委常委会坚持每年研究党史工作,充分保障党史部门工作条件和经费,关心党史部门干部成长,及时选拔使用优秀党史干部。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和图书资料、档案建设,配备必要工作设备和器材,为实现办公信息化、自动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队伍齐整是关键。汉中市委党史研究室的领导班子成员牢固树立了有为才有位的理念,以勇立潮头唱大风歌的气概,充分扮演了善于管理的领导者和肯钻研的工作者的角色。作为党史干部必须坚守“党史姓党”根本原则,发扬认真干、努力干、拼命干的工作作风,坚持干中学、学中干,全面提升能力,做到“提笔能写、开口能说、遇事能办”,形成党史为党、风清气正的可喜局面。
争创一流是命脉。敢不敢、能不能争创一流工作业绩,是体现一个部门价值所在。要像汉中市那样争创一流,就必须提高工作标准、工作水平,就必须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推进征研、宣教、党史馆建设等各项工作,就必须让永远争第一的目标在全体人员中生根开花。
建章立制是保障。靠制度管人则人服,用制度管事则事兴。必须把建章立制作为提高工作效能的根本来抓,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重考核,严管理。要下势把规章制度落实,关键是领导要带头执行规章制度,做到奖惩有方、激励有效。
二、高质量做好渭南党史工作的思考
看汉中,思渭南,我们怎么办?关键是外学汉中,内练本领,认真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指示,把渭南丰富的红色资源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高质量做好渭南党史工作。
确定发展目标。古人云:“取法于上,得乎其中;取法于中,得乎于下。”发展目标对一个单位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根据市委党史研究室实际,必须以“四抓四促”为载体,即抓队伍,促工作能力增强;抓规范,促工作落实有效;抓创新,促工作水平提高;抓作风,促单位形象改观,精心实施好“高举旗帜、响应号召、奋进新时代、启航新征程”主题活动,确立“政治建室、编研立室、人才强室、创新兴室、从严治室”的工作思路,引导全体干部大力发扬认真干、努力干、拼命干的良好作风,守正创新,善作善成。经过2年左右努力,使渭南党史工作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打造成在全市具有一定影响的部门,实现小部门要有大作为。
扭住工作重点。有重点才能有突破。必须聚焦主责主业,即“以党史资料征编和党史研究为根本点,全面推动党史宣传教育、党史重要节点纪念、革命遗址保护利用”,把党史资料的征集、整理、编辑、撰写等工作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渭南在红色资源方面有独特的优势,主要有渭华起义、习仲勋故居、西北野战军在渭南等。围绕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应当从细小处入手,从宏观上把握,做到政治性、史料性、准确性强。市委党史研究室将制定史料征集实施方案,开展史料征集工作,做好“脱贫攻坚”口述史采访、编写工作。制定专题年度研究计划,重点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以及十八大以来的新理论新成就等内容,有序开展专题研究工作。当前,把《中国共产党渭南历史》(第二卷)等书作为重点,精心打磨,使之能尽快出版发行;与文旅部门共同编写《渭南红色资源旅游指南》一书;深化渭华起义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做好渭华起义纪念馆布展陈列大纲的指导和完善工作,将渭南红色资源串珠成链、编织成网;与省委党史研究室合作出版《三秦建设地标》(渭南卷);协同做好两部文献纪录片拍摄播放工作,争取《东渡!东渡!》今年在央视播放,年底完成《挺进关中》拍摄制作工作,使渭南红色资源火起来、活起来、红起来。
打造靓丽品牌。渭南党史展览馆是教育干部群众,传承红色基因,奋进新时代的重要展馆。今年,市委党史研究室将以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做好渭南党史展览馆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向市委汇报,争取多方支持,力争明年初项目立项、建设。用2年左右时间,举全市之力,努力使渭南党史馆成为在西北知名、陕西富有特色的红色展馆。同时,重视“新”在研究中的支配地位,在党史工作开展过程中重视创新发展,积极作为。紧紧围绕市域经济社会发展,注重实物和口碑资料的征集,结合现实,分清主次,抓住历史主线,深挖红色资源里的故事、故事里的细节、细节里的精神,把有深度的故事讲得有温度、接地气,突出地方特色。针对青年人对参与、沉浸、互动等学习方式的偏好,提高运用新媒体自媒体能力,推动党史研究创新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亮丽品牌。
规范运行机制。无规矩难以成方圆。当前存在乱、散、懒问题,除加强教育引导外,坚持把建章立制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抓紧抓好。市委党史研究室在制度建设方面将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做到于法周延、于事简便,注重制度的系统性和操作性,使所建立的制度真正管用。今年内,力争把各项规章制度都建立起来。明年初,把制度汇编成册,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制度体系,使各项工作真正有章可循。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必须让每个同志认真学习制度、模范执行制度,领导班子成员带头执行制度,对违反制度的人和事必须按照制度问责追责。通过建立制度、落实制度,使干部有强烈的制度意识、规矩意识,形成工作靠制度指示、落实靠制度保障、创优靠制度推进的良好氛围。
形成强大合力。在向市委多汇报多请示,争取市委领导对党史工作的大力支持的同时,针对党史研究室人员少,特别是缺乏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干部的问题,扎实开展大培训提能力活动,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努力把党史干部队伍培养成政治坚定,作风精良,提笔能写、上台能讲、遇事能干、一专多能的干事队伍。同时,采取聘请党史特邀研究员、成立党史研究学会、市与县(市、区)联合等方式,聚众人之智、众人之力,共同搞好研究工作。加强党史系统的上下联动合作交流,以共同开展大项目和跨区域课题研究为牵引,促进党史资源的统筹整合。加强同党政机关各有关部门、党校(行政学院)、高等院校、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文旅单位、革命纪念馆、博物馆、军队等系统的联系与横向合作,共同攻关重大研究课题,共同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扩大党史工作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从而动员组织各方面力量,形成全方位关注支持党史发展的可喜局面。(作者为渭南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